一、民事诉讼起诉时就要交证据吗
起诉时并非必须立即提交全部证据。
根据法律规定,起诉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即可,如原告适格、有明确被告、有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案范围等。起诉时可提交能证明基本事实的初步证据,以推动诉讼程序启动。后续在举证期限内,当事人应完成举证。举证期限可由法院指定,也可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准许。在该期限内,当事人需向法院提交支持自己主张的全部证据。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新证据,符合法定条件的,可申请再次开庭举证质证。所以起诉时不一定要交全部证据,关键是要在规定举证期限内完成举证责任。
二、民事诉讼起诉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民事诉讼起诉需准备以下材料:首先是起诉状,应明确原告与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等内容。其次,需提供原告主体资格证明材料,如身份证等;被告主体资格证明,如企业营业执照等。再者,要准备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合同、借条、证人证言等。若委托侦探代理,还需提交授权委托书。证据材料应按被告人数加一准备副本。同时,要按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准备齐全这些材料后,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立案申请。法院受理后,会根据程序安排开庭审理等后续事宜。注意,材料务必真实、完整,以保障诉讼顺利进行。
三、民事诉讼起诉期是多久
民事诉讼起诉期即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不过,有特殊情况的除外。例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在一些情形下,诉讼时效会发生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比如,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还有可能发生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等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需注意具体案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判断诉讼时效。
民事诉讼起诉时并非就要交证据。有些情况下,起诉时可不提交证据,在后续的审理过程中再逐步提供。但了解何时提交证据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